纺织业现状:出口企业规模普遍偏小
来源:中国工业网 时间:2016-08-19
纺织服装产业是我国传统出口产业。据统计,2015年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额2839.75亿美元,占全年货物出口总额的12.46%。由于出口量大,因而也成为受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的“重灾行业”。虽然2005~2014年十年间受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的比例总体上低于平均水平,但是,因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造成的直接损失额一直呈加重态势。我国当前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工作仍任重道远。
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法检目录调整后,相关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有所弱化。自从纺织品于2013年8月15日调出《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实施检验检疫的出境商品目录》以来,检验检疫部门与相关出口企业多年来的联系纽带消失了,随之而来的问题在日常技术性贸易措施工作中凸显了出来。
与企业联系减少,无法及时传递和汇总相关信息。出口产品调出法检目录,意味着相关产品不需要再经过法定检验,检验检疫部门对产品的质量状况和企业受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情况无法全面掌握,也就无法及时准确地对企业进行生产指导。
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积极性不够,行动迟缓。由于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的规模普遍偏小,尤其是在江浙地区,80%的纺织服装出口企业都属于小型企业,往往侧重于产品销售、关注原材料价格、满足国外客户的需求,而对于产品本身是否符合国外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要求的关注度或敏感度不够。
各技术性贸易措施服务和管理部门间需统一协调,加强配合。技术性贸易措施问题是事关全局的大问题,不仅仅涉及到对外贸易,还涉及到我国基本经济和社会问题。随着国外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种类不断增多、范围不断扩大、影响不断加重,已经给我国对外贸易带来严重障碍,若应对不力,这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威胁我国的经济安全。
纺织行业市场调查分析报告显示,现有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手段亟需完善。目前,从事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政府部门和组织采用的工作方式大致为,搭建信息收集发布平台,对国外相关通报信息进行收集、翻译、发布,或者转载其他部门的信息。这些工作还处于收集而不整理这样一个低级层次的信息搜集、发布阶段,缺乏专业的整理和研究,成效不够显著。此外,近年来世界贸易组织参与发布技术性贸易措施通报的国家和各成员国的通报数量日趋增多,大量的预警信息、通报信息如果不加分类整理,不经研究总结,根据产业特点重点发布,反而不便于企业实际所需信息的获取。
建议与对策
加强政府部门间协做,实现共享共赢。由国家层面立法明确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工作的主体,负责统筹和谋划全国的具体工作,协调各部门间的沟通联系,使政府内部各部门间实现各类资源数据的共享与传递。同时,在制定技术法规和合格评定程序前广泛征求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利益相关方的意见,使出台的技术性贸易措施既符合WT0规则,又能全面反映实际需求。加大对立法影响的评估,尽量避免不必要措施的出台,并杜绝立法重复、立法冲突等现象。
加大与行业组织的联系,充分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行业组织是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桥梁,负责及时收集、调查本行业企业出口过程中遇到的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并进行研究、分析,为本行业会员企业提供相关资讯服务,向政府主管部门反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必要时代表企业向国外相关行业组织或政府机构反映,为企业排忧解难。
提升企业的质量和危机意识,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企业是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工作的主体,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是最终冲破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有效利器,也是企业自身发展,增强竞争力的惟一选择。经济的发展已充分证明,靠廉价劳动力、靠卖原材料、靠仿造、靠为外国品牌“贴牌组装”,永远成不了“大气候”,没有核心技术,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必定受制于人。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有了发声的权力,才能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打造民族品牌。
与时俱进,完善服务手段,实现“互联网+技术性贸易措施服务”。建设一个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信息服务体系为支撑、共享机制为保障的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大平台,实现各部门技术资源整合。积极采用新的服务载体,如移动客户端作为服务平台外延,重点使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当下新的客户端信息传播方式与服务平台相结合进行,实现更准确、更快速、更便捷地信息传播,积极为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有效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和全面提升产品外贸出口竞争力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