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距离“时尚之都”还有多远
来源:厦门日报 时间:2014-07-11
纽约时报中文网在《厦门正在成为中国的安特卫普?》报道中提及,“厦门帮”的出现,成为中国时尚业最大的惊喜,甚至有时尚评论人认为,厦门就是中国的安特卫普,一石激起千层浪。本期,我们邀请到厦门市纺织服装同业商会秘书长吴秀华、厦门市纺织服装同业商会服装设计师分会会长曾凤飞及“厦门帮”成员之一上官喆,一起聊聊厦门,聊聊厦门的时尚。
【新闻回放】
《纽约时报中文网》:厦门正在成为中国的“安特卫普”?
据《纽约时报中文网》报道:一直以来,人们不会把厦门跟时尚产业扯上什么联系。这座颇受游客青睐的中国南部海岛城市,长久以来以与台湾隔海相望而著称,气质上充盈着闲适而文艺的“小清新”文化,似乎并不具备成为时尚中心的特质。它地缘上远离北京与上海,安静散漫的气质也与跌宕起伏的时装传奇故事相去甚远,就连它那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送来微热慵懒的海风,使四季并不分明,也使人们对于凉爽舒适的重视远胜时髦有型。哪里想得到,一个个新锐的中国独立时装设计师,选择在这里扎根下来,酝酿几年后,借助中国原创设计集体受到瞩目的东风,又一个个开始声名鹊起,“厦门帮”浮出水面,成为了中国时尚业最大的惊喜。
“这不就是中国的安特卫普吗?”时尚评论人、《周末画报》生活版编辑总监叶晓薇打趣地总结说。安特卫普这座比利时工业城市,在1980年代因为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的六位设计师而成为欧洲时尚中心,这些设计师被誉为“安特卫普六君子”。
“厦门帮”新锐设计师简介
●刘旻:1981年生,籍贯福州,现居厦门,毕业于伦敦时装学院,亮相于2013上海时装周、2014伦敦春夏时装周。
●上官喆:1984年生,籍贯长汀,现居厦门,毕业于厦门大学,亮相于2013、2014上海秋冬时装周、2014春夏伦敦时装周,曾获2013华尔街日报创新人物奖时尚创新人物。
●于静:毕业于鼓浪屿工艺美院(现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
●万一方:籍贯厦门,毕业于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亮相于2012、2013年伦敦时装周,曾获中央圣马丁时尚大奖金奖、2013年秋冬伦敦时装周Fashion Scout大奖。
●刘小路:籍贯厦门,毕业于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亮相于2014秋冬中国国际时装周、2013纽约国际时装周。
厦门特色无可取代
上官喆SANKUANZ品牌创始人
记者:您如何看待纽约时报中文网的这篇报道呢?
上官喆:我想这篇文章比较真实、客观地反映了我们几位设计师的生活,在写报道的时候,作者亲自到厦门来接触、了解我们。
记者:对于报道中提到的“厦门是中国的安特卫普”这一说法您怎么看。
上官喆:首先我认为这句话是对厦门这个城市的赞美。但同时我觉得,厦门是无法复制的,厦门就是厦门,这座城市有着它自己鲜明的特点,是没有办法与其它城市进行比较的。可能在某一特定的阶段,厦门的某些特色与安特卫普接近甚至是相似,但这不代表这两个城市完全相同,厦门还是应该发展属于自己特色的东西。
事实上,万一方和Dido Liu是土生土长的厦门人,而我和于静都在厦门求学,刘旻则是因为宝姿的一份工作邀请来到厦门,所以其实我们五位新锐设计师会聚在厦门,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只是因为这个城市是我们所熟悉的。因此我想,会有“厦门帮”的说法,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机缘巧合吧!
记者:您如何评价自己的设计?
上官喆:因为我们SANKUANZ选择关注的点都是青年文化,而青年文化有很多,比如说上一季的美式街头和西藏元素,而下一季又有可能是别的。我们是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去阐述一种青年人当下的生活状态和喜好。
同时,我觉得你做的东西应该是能够打动自己的,是自己喜欢的,而不是重复别人做过的某一件事。就像我们以后关注的精神肯定是不会变的,但是每季会实现新的形式、新的突破。比如这季和上季很不一样,或许下季又会是完全不一样的新形式。虽然从秀的表达形式来看,每次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背后那种青年文化是贯穿始终的。
而大家会在我的设计中,看到很多种文化的影响,例如佛教的、西方宫廷的、民族的、军式的,每种文化里面都有我感兴趣的那个点,我会把那个点提取出来。影响我的并非比较形式的东西,而是背后的精神。
记者:那么您觉得今后应该怎么促进厦门时尚业的发展呢?
上官喆:我欣赏的设计态度就是,平时总做些怪东西,但真认真做些“正常”的东西时,通常又比别人做得好。而要推进厦门时尚业的发展,我觉得很简单,因为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太一样,既然我们不能要求大家都要去做什么,那么就各自做好各自的事情吧!就像我在前段时间,目标是努力地为自己的伦敦男装周做准备一样,接下来我也要为我一月份的新作品而努力,继续关注我们年轻人都很关注的青年文化。我想当做时尚的人们都在共同努力做好自己的事业,那么自然会对这个行业的发展有所帮助的。
厦门发展时尚产业基础深厚
曾凤飞 厦门市纺织服装同业商会服装设计师分会会长
厦门凤飞服饰设计有限公司 董事长
曾凤飞ZENGFENGFEI创始人、设计总监
记者:作为厦门资深的服装设计师,同时又是中国时装设计最高奖项“金顶奖”的获得者,您如何看待纽约时报中文网对这几位新锐设计师的评价?
曾凤飞:我觉得纽约时报中文网对厦门这几位设计师能够给予高度评价是对他们设计价值和努力的肯定。在当今环境下,设计师已不仅仅是商品的设计者,更是商品隐性价值的构成部分,在服装设计的道路上他们不断寻求突破,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转变自己,一个“转”字已然成为新锐设计师寻找出路的绝佳途径。此次纽约时报中文网的报道可以看出,在这批新锐设计师身上积极的态势,这也是一种非常好的行业发展态势。
记者:作为厦门市纺织服装同业商会服装设计师分会的会长,厦门设计界的现状如何?
曾凤飞:近年来,厦门服装产业也极具规模,企业对于服装设计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加大。目前,厦门市纺织服装同业商会及服装设计师协会在厦门市政府的领导下积极举办各种活动,如厦门思明时尚节以及和厦门工业设计协会筹办的厦门时尚文创园等。与此同时,厦门也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本土新锐设计师,他们都成立了自己的设计师品牌。今年4月举办的首届福建省十佳服装设计师评选,其中获奖的六位设计师都在厦门。虽然这几年中国服装的状况不是太好,但未来发展的前景却是好的。
记者:您如何看待“厦门将成为中国的安特卫普”这一说法呢?
曾凤飞:厦门作为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旅游城市,它代言着现代集成化的生活,生活无时无刻不充满着想象力与创造力,在厦门这座现代大都市的语境中,正以时尚名义深刻阐述着各种含义。我觉得厦门具有深厚的时尚产业发展基础,近年来,先后引进了众多的知名品牌服装总部企业落户厦门,形成了服饰、钟表、婚纱、咖啡、茶叶等类别的名品名牌名店、特色商业街,众多顶尖服装设计师、设计新秀和时尚界人士云集厦门。在厦门的金顶奖设计师有计文波,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蔡美月、赵玉峰等,新锐设计师连惠卿、上官喆、万一方、余佳桐、朱理臻、陈宇、张娟、纪锋思等,厦门正在向下一个安特卫普迈进。
时尚厦门有了新鲜力量
吴秀华 厦门市纺织服装同业商会秘书长
记者:您如何看待纽约时报中文网对几位厦门设计师的评价?
吴秀华:很欣喜地看到厦门本土的新锐服装设计师获得国际知名媒体——纽约时报中文网的高度评价。这几位新锐设计师能够得到纽约时报中文网的高度评价,既是对设计师个人在服装设计领域的投入及所创造价值的肯定;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对厦门这座城市在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建设上投入与产能的肯定。事实上,在“十二五”时期,区域性创意设计之都就是厦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定位之一,该项定位也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扶持,而厦门也具有深厚的时尚产业发展基础,是服装设计师创业者的创业乐土。近年来,我市先后引进安踏、七匹狼、九牧王、特步等一批服装总部企业,LV、Gucci、Hermes、Cartier等50余个国际一、二线品牌,众多服装设计师和时尚界人士云集于此,厦门许多设计师在国际上纷纷崭露头角,江山人才辈出,为时尚厦门注入了新鲜力量,对未来打造“时尚厦门”地标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记者:您认为厦门在发展时尚产业上有何优势呢?
吴秀华:厦门具有现代化城市的基础,具有浓厚的艺术涵养,不仅有多个中国名牌服装企业总部落户厦门,同时厦门还是泉州纺织群聚的腹地,是海西的经济中心,加上海港、空港、口岸为龙头的大物流架构体系,更奠定了打造服装时尚产业之都的有利条件。厦门是一个现代化人居城市,鼓浪屿被称之为钢琴之岛、音乐之岛,国际国内的钢琴比赛及国际大型音乐文化节都在此举办,可以说厦门是个既不失中国文化底蕴、又处处彰显国际文化、人文气息的城市,而纺织服装就是文化艺术与生活形态的结合,在厦门,这二者得到了完美的展现,也更相得益彰地突出了厦门的城市气质。
时尚设计界上演“厦门合伙人”
安特卫普是什么?或许在安特卫普六君子出现之前,时尚界不会把这个坐落在比利时西北部的港口工业城市与时尚建立联系,而现在,安特卫普六君子甚至已经成为了前卫设计师们的代名词。所以,当“厦门帮”在国际上声名鹊起时,厦门这座一直给人以休闲文艺感觉的小清新岛屿,很自然地让大家联想起来,这也许会成为中国的安特卫普。
事实上,与国内的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相比,厦门或许更多散发着散漫、慵懒的气息,但也决不能说它与时尚毫无关系,除了此次引发广泛关注的“厦门帮”五壮士外,Ports和Jorya的总部都在厦门,七匹狼的设计研发中心也在厦门。厦门眼镜产业近几年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厦门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太阳镜生产基地,从材料、零件、成镜、包装到批发零售,除了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外,更是出现了如保圣、派丽蒙、暴龙、欧也、雪狼等在内的知名眼镜品牌。不仅如此,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五届的SM时装周,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鹭岛,从最初到现场看美女帅哥凑个热闹的想法,到现在时尚人士聚焦、感受时装周盛宴带来的最前沿资讯,可以说,厦门、厦门人都正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时尚都市的方向努力迈进。
时尚评论人、《周末画报》生活版总监叶晓薇评价“厦门帮”这一现象时笑称:“这不就是中国的安特卫普吗?”而作为厦门帮成员之一的上官喆则说:“纽约时报中文网的报道很真实地反映了我们五位新锐设计师之间的生活、情感。”甚至有不少读者在看了报道后表示,这更像是设计界上演的一出厦门合伙人的故事。但我想,无论如何评价,无论厦门是否会成为中国版的安特卫普,当越来越多设计师聚集鹭岛,越来越多时尚品牌扎根鹭岛,“厦特卫普”已然出现了,这是厦门独有的时尚故事,是厦门这个城市专属的时尚印记。所以,坚定地继续走好厦门时尚,“厦特卫普”一番又有何妨呢?
文/本报记者 林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