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拉链企业热议行业五年规划
来源:晋江经济报 发布时间:2011/7/19 9:46:15
上周晋江经济报率先披露《中国拉链首个五年发展规划草案》,该报道引起了福建拉链业界人士的热烈讨论:草案为拉链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怎样的方向?福建拉链又将如何根据草案的指导性思想,去规划未来发展之路?草案的落地实施的关键点是什么?
本期《产经会客厅》邀请了三位福建拉链业界人士进行了探讨,听一听福建拉链的发展之声。
本期嘉宾
福建拉链同业商会会长、晋江群兴拉链有限公司董事长 许书户
福建拉链同业商会秘书处主任 周仪扬
晋江福兴拉链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金德
用高端产品提升利润
晋江经济报:规划草案首次对拉链行业利润率进行了评估,并提出了“8%-10%净利润率”的目标,您对此怎么看待?
许书户:从全国的角度来看,这个目标还是挺合理的。以福建拉链行业作为分析,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如果是品牌企业,整体利润率会高一些。因此,实施品牌战略是我们一直提倡企业去走的路。
就群兴自身而言,我们每年都引进一些新设备,进行技改,以此来提高产品品质。同时,去年公司还取得了“福建省著名商标”的称号。这些都是群兴为进一步打响品牌知名度、争取到更多品牌客户而做的努力。
而事实显示,我们国内品牌客户的订单整体利润率比出口订单的利润率要高。
周仪扬:创新是这两年来福建拉链行业一直在提的。真正能将这两个字落地的企业,就能感受到利好。这其中,利润率就是一个创新利好体现的指标。
现在创新和创意已经成为拉链行业新的增长点,开发功能性和装饰性的高端拉链产品已经成为一个趋势,企业要紧跟发展趋势。有卖点的创新产品就是利润源。而企业要拿出新产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引进新机台设备,改进生产工艺,聘请行业技术专家进行指导,与高校联合研发等。
王金德:我赞同上述人士提的“高端产品就是利润源”的说法。作为品牌企业,我们这两年一直致力于走高端特色产品的路。比如,去年刚面市的专利产品———新型耐磨拉链,工艺技术具有排他性,获得了市场品牌客户企业的一致认可。在合作的过程中,我们就获得了更多主动权。
未来两三年内,福兴计划将高端产品份额提高到60%左右,并逐步放弃低端产品。
让客户监督标准落地
晋江经济报:新标准筹备了许久,也将于今年陆续出台,对于标准的落地实施,您有何建议?
许书户:很多人都认为,这两年来,标准的滞后拖了拉链行业的发展后腿。这句话有一定道理,但我认为企业不自律也是阻碍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标准只能为行业规范发展做出引导,至于是否会去深入学习标准,践行标准,这都基于企业的自觉性。甚至,有实力的企业还可以自行建立一套自己标准,这套标准高于行业国标,这样才能激励自己持续向前发展。
周仪扬:国标的修制订对行业发展的积极作用不言而喻,但如何落地实施才是个最重要的环节。这不仅要靠企业的自觉性,更要靠各地拉链行业协会去宣传和引导。
福建拉链同业商会制定了一系列助推标准落地的计划:标准出台后,第一时间印制发放给会员企业;不定期召集会员企业负责人学习标准细则;企业之间互相监督,共同推动。
另外,各地拉链行业都具有各自的发展特色,如果时机成熟,我们也将考虑借鉴义乌同行的做法,探讨建立行业地方标准的可行性。
王金德:标准的目的在于统一和规范,因此监督企业是否遵循标准是很重要的。我建议,标准出台后不仅要在拉链行业中宣传,更要在服装、箱包、帐篷等主要拉链客户行业中进行宣传和推广,让客户知道:原来拉链行业有个统一标准。如果客户有意识地去选择标准产品,就能避免部分企业逃避标准的侥幸心理。
我相信,客户的监督将会具有很大的作用,更能加快拉链行业的规范进程。
整合同质化企业
晋江经济报:产业链分工和资本整合是不是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许书户:行业同质化严重的问题已经困扰了我们很多年。如何避免同质化,将行业资源最大化是福建拉链一直在探索的课题。目前,福建拉链中已经出现了拉链机械、拉头等专业企业,这种产业链分工的格局慢慢显现了出来。
但在成品拉链,特别是在低端产品领域,同质化仍然很严重。如何整合这些企业,我们还没摸索到好的方法。现在温州同行正尝试着将这些同质化成品拉链企业进行整合,将多家企业合并成一家。这种模式我们正在观望和学习。
周仪扬:行业资源整合是必然的。不管整合的时间需要多长,采取什么方式,未来行业中的企业数量一定会越来越少。因为,只有通过产业链专业化分工和资本整合,才能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不规范的竞争,做大整个产业规模。
有条件的地区和企业可以考虑先尝试大企业整合配套小企业。现在行业处于快速发展期,大企业需要进行产能扩张,但又面临选址、建设等问题,还不如转而考虑收编配套进行加工合作的小企业。这种做法还将为小企业带来规范、做强做大的希望。
王金德:我认为,大小企业联合,进行资源整合的模式很好。虽然现实中,由于各企业老总的经营理念未必相同,实施起来可能会比较困难,但这是个值得努力的方向,企业可以通过逐步加深彼此合作来实现最终的整合。
现在多数大小企业的合作仅是单工序的加工。如果合作长久了,彼此熟悉了,可以考虑进一步进行流水线合作。再经过一段时间,发现彼此经营理念相似了,就可以谈合资、收购、入股等深入合作了,将利益捆绑在一起,共同发展。
但站在品牌企业的角度,我特别建议一点,大企业在收购时,一定要选择有知名度的、有专攻领域的企业,这样以后也可以往副牌方面去发展,对被收购企业也有利。